《河边的错误》票房破亿,朱一龙、余华带飞文艺片?

由魏书钧执导、朱一龙领衔主演,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河边的错误》10月21日上映以来,一直有着不低的热度。该片曾在平遥国际电影展拿下最佳影片及迷影选择荣誉奖,还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豆瓣评分7.6。不过,《河边的错误》并非大众口味的电影,不仅情节晦涩,还使用了16毫米胶片拍摄,给人在大银幕上看未经修复老电影的感觉,“看不懂”成为围绕该片最大的讨论。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10月23日17时28分19秒,《河边的错误》票房突破1亿元,猫眼票房总预测已达2.92亿元,远超魏书钧此前导演作品《永安镇故事集》《野马分鬃》,也好过近期上映的《燃冬》《不虚此行》等文艺片。靠流量演员加持,能带热文艺片吗?“看不懂”的《河边的错误》何以“名利双收”?

《河边的错误》票房破1亿

 人气演员和文艺片互相成全

《河边的错误》讲述了一桩吊诡凶案牵扯出多名嫌疑人,刑警队长马哲被无法言喻的真相不断拨弄,逐渐陷入荒诞、不安和臆想的故事。小说原著是余华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先锋小说,它戏仿和拆解了传统侦探悬疑小说,尽管描写了连环凶杀案,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电影丰富了人物设定和行为动机,加深了一些悬疑的情节设定,但“疯子”有没有杀人,马哲最后有没有发疯,一切正如海报上所写——“没有答案”。

豆瓣评分7.6

“为了让不看文艺片的观众坐下来,导演团队做了很多工作。”影评人“鲨鱼电影”介绍,为营造上世纪90年代的氛围,影片一开始就定了16毫米拍摄,这要求演员表演必须和镜头表达高度契合。“朱一龙作为主演是一早就定下来的。拍摄时,朱一龙需要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判断表演是否合适。”影片采取顺序拍摄,到后来,他的表演甚至可以仅仅通过眼神就能帮助饰演疯子的编剧康春雷进入角色。 

作家余华

此前朱一龙在采访中透露,为了演好马哲,他先是增肥30斤,之后又减重20斤,甚至为了贴近角色气质,每天计算自己胡茬的长度。影片中,身穿皮夹克、胡子拉碴的马哲一直佝偻着背走路,不停地抽烟,既符合人们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的县城警察形象,也接近平时生活中的人物状态。

《河边的错误》剧照

“可以说整部电影几乎都‘押’在朱一龙身上”,影评人“图宾根木匠”注意到,电影中几乎90%的镜头里都有朱一龙饰演的马哲,无论是空镜头,还是故事里各个“嫌疑人”的登场,都是通过马哲的对话、反应等带出关系。“朱一龙的表演特别有松弛感,经得起琢磨,观众随着他的视角一点点进入故事。整部影片节奏稳、表达克制、细节丰富,这是它成功的地方。”他认为,影片能有今天的讨论度和影响力,和朱一龙的出演密不可分。“一线演员们接文艺片,和优秀的新导演合作,可以参加电影节,在演技上被更多人看到和认可,年轻导演也可以通过一线演员为影片带来热度和票房。这是彼此需要、互相成全的事情。《河边的错误》的表现,对电影行业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在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张斌看来,流量明星参演文艺片,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胡歌之前演了县委书记,在《不虚此行》里演了悼词作者,一个是主旋律,一个是文艺片,但他之前是从仙剑系列作为流量明星火起来的。从演员角度来说,真正有演技的演员,是无所谓文艺片、主旋律或商业片的。”

流量演员都能带动文艺片吗?

上映以来,《河边的错误》的票房和排片占比一直排在首位,“鲨鱼电影”欣喜地发现,观影现场鸦雀无声,一直到影片放映结束都没有人起身,在如今影院里很难看到这样的场面。

在他看来,因为朱一龙的缘故,更多年轻影迷被吸引走进电影院,电影在网络上掀起解读热潮,不同年龄、经历的人理解不同,答案因人而异,这是国产电影中的好现象。

影评人“做电影的连城易脆”也认为,《河边的错误》解读空间很大,能够引起大家的讨论欲,这也是当下国产电影中比较稀缺的。“近年来类型片越来越成熟,很多观众看侦探悬疑电影时,会习惯性想要明确的答案,因此这部影片结束时,很多人都有‘就这样结束了吗’的感觉,这是好事。它可以让更多观众意识到,电影不都是直白的、有明确答案的,这会对类似电影上映起到促进作用。”

《河边的错误》剧照

与《河边的错误》票房破亿的喜人成绩相比,大部分文艺片依旧很难触碰到亿级这个门槛。有观点认为,即便是知名度比较高的影视明星,其流量也难以真正转化为文艺片票房。文艺片本身盘子小,如果要想获得称得上“爆”的票房,更需要广大的路人盘。

即便很多小众文艺影片在圈内广受好评,甚至不乏流量演员加盟,大多仍然难以撬动票房。今年上映的文艺片里,《燃冬》收获2607万元票房、5.7的评分,《不虚此行》收获2735万元票房、7.2的评分,前者有刘昊然、周冬雨、屈楚萧加盟,后者则有胡歌、吴磊。在《不虚此行》上海路演现场,胡歌对观众表示:“可能在市场上,这不是一部特别商业化的电影,但是我们也需要票房,需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电影现在应该有的样子。” 

张斌认为,从文艺片本身来看,其诉求最核心之处并不在于票房,而在于通过作者表达和艺术创新,获得文化资本,成为进入电影行业的“通行证”,或者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如果文艺片有票房的企图,用有演技的流量明星,应该可以起到一定票房号召,但起不到根本上的作用。当年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有大明星汤唯,虽然通过营销操作赢得了一日的票房,但汤唯本身并未起到多大作用。” 

都是流量明星,演技也并不逊色,为什么票房表现却不一样?张斌表示:“我的观点是,流量明星的参与,有一定作用,但没有根本作用,因为文艺片本身的诉求和票房结果,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现在很多文艺片,都有票房诉求。所以就很纠结,甚至搞得四不像,像《第八个嫌疑人》就有这个问题。”

《河边的错误》剧照

在他看来,文艺片用流量明星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为了流量明星拍文艺片。“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文艺片的含义本身可能就是晦暗不明的,不同人对此的认定可能并不完全相同。把文艺诉求包裹在商业类型里,这也是个正常的变化。比如贾樟柯的电影,很难讲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就是贾樟柯的电影。某种程度上,文艺片与否,也是一个营销符号而已。”

 影片营销方式值得关注

今年,短视频话题营销成为电影营销的新主流。《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商业影片纷纷借短视频出圈,成为爆款话题电影。文艺片《燃冬》同样在营销中尝试类似路线,不仅上海路演现场请来不少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网红造势宣传,甚至有短视频博主为演员现场下了一场“雪”,以营造“纯爱”的氛围,不过,这样的营销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反而让观众有受骗感。此前毕赣的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同样因为诈骗式营销引发争议。

影评人、制片人藤井树注意到,《河边的错误》放弃了短视频病毒营销,而是把重心放在电影内容本身。“余华和朱一龙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有一个长达90分钟的对谈,在网络上刷了很多好感。朱一龙有很强的粉丝基础,余华又是新晋的网络红人,影片以原著作者满意改编作为卖点,带来双重圈粉,这是相当专业的营销策略。”

《河边的错误》剧照

“鲨鱼电影”也发现,《河边的错误》在宣发上比较收敛,没有在短视频平台上投放血腥、刺激的镜头,而是走入电影节、大学校园,将主创之间的聊天剪辑出来做短视频宣发。“这种宣发比较契合片子整体气质,让人觉得它作为文艺片有一种‘文人傲骨’,也引领了之后犯罪题材文艺片的宣发。”

他注意到,最近短视频平台最火的不是哪部电影的营销,而是网友总结的对短视频宣发吐槽,这些吐槽意味着,短视频宣发的欺诈性话术已经开始反噬。“《河边的错误》更多讨论内容而不是营销,很多观众看不懂剧情,也会在朋友圈发布讨论,带来一定程度的出圈和下沉,这种新式传播方式值得关注。”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钟菡 张熠

图片来源:豆瓣、电影官微